开设儿童画、素描、国画、彩铅、线描、动漫、油画、速写、工笔画、书法等课程
美术,是人(人类)自身为了生存(生活)需要,自主改变、改造现实状态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美术,是人类创造思想不断诞生、更新的生命动力。美术活动是早于人类一切技术性活动、运算、逻辑活动的基于生命发展需要的思维推演。这种思维方法引发出人类在各领域当中一系列的技术、技能(技巧)、工艺的革命(革新)。由原始人类就开始的视觉感受引发的造物转换活动(创造行为),是人类赖以改善生存环境、更好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基础。
因此,“视觉造物转换”这个概念,应该是从人的生命本源去思考美术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替代功用的基本视角。
如果在儿童期的美术课程,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大学的本科教育中,能够全面渗透这一层面的思想,给这些未来的公民们渗透这样的思维方法,可能学生们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才有可能性。
美术,绝不仅仅是一般人(公民)所看到的架上绘画,更不是那些害人的、目前在师范大学里教学法课当中还在误导未来准教师们基本教学技能的“简笔画”。
如果我国当下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概括学前的艺术领域活动,还将对美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某种低水平模仿、低水平徘徊的所谓技能传递的水平上,那么,美术核心素养的达成必然是空话。
杨向东博士无论如何论述此问题,在教育观念上虽然都对,但实质的学习效度将是无法让我们看到的。
根据以上自己的思考,通过邮件方式向我国某著名教育学者(暂时不予以公开名字)咨询此问题,得到的回复是:
杨向东的界定一部分是对的,但断言核心素养必须是可测量的,这不对。
相反,真正的核心素养比如智慧、勇气、节制等是无法测量的。能够测量的素养只是一些比较表浅的、简单的、平庸的素养,比如读写算的技能。
美术素养方面,你是专家。我赞成你的思路,现代美术教育越来越降低美术的艺术素养而使美术沦落为某种技术技能。
再反思: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或者养成,现行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需要重新再次修订,现行的所有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需要重新编撰,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教材的编写者、更重要的全国24万多在职的(小学到高中)美术教师,现有的全国所有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的教师、在校的本科学生、研究生,对于美术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彻底改变!
( 作者:李力加 & 责任编辑:晓萌 )